查看原文
其他

科研成果|社会性框架效应中个体差异的神经基础:来自静息态的证据

心理学院 深圳大学师范学院心理学院 2022-04-16



研究概况


框架效应(Framing effect)指当以不同的方式描述同一个问题时,决策者的选择偏好会受到描述方式的影响而改变。崔芳副教授课题组近期发表在《心理学报》的论文探讨了表述方式的不同如何影响个体做出利他决策,并利用静息态功能连接探讨个体的社会性决策受到语言表述方式影响的神经机制, 为进一步揭示社会决策中的个体差异提供了神经学证据。


根据个体的决策是否会影响到其他人,框架效应可以分为非社会性和社会性两种,分别对应于非社会性和社会性决策


· 在非社会决策中,人们只需要考虑怎么使自己利益最大化,此时框架调节的是他们对潜在收益和风险的判断,例如Gain/Loss框架。这些研究发现:杏仁核(amygdala)和前扣带回(anterior cingulate cortex, ACC)是非社会性框架效应的两个关键脑区。


· 在社会决策中,人们还需要顾及自己行为对他人造成的影响,此时框架调节的可能是对他人的关注,以及对社会规范(包括公平、利他和互惠)的遵从意愿。


社会性框架的心理机制与非社会性框架差异甚大,因此神经机制也很可能存在不同。先前本课题组关于框架效应的功能磁共振研究结果表明:右侧颞顶联合区(right temporo-parietal junction, 右侧TPJ)在社会框架效应中起关键作用(Liu et al., 2020)。


本研究通过分析同批被试的静息态数据,从大脑内在功能结构的角度进一步探讨社会性框架效应的神经基础。研究采用课题组设计的任务范式来稳定诱发社会性框架效应。


要求被试在个人经济利益和他人感受之间作出权衡,如果个体倾向于最大化个人利益,那么与他/她配对完成实验的另一个被试就会有更大的几率接受中等疼痛强度的电刺激。范式包含两种框架。 


l “伤害框架”:选择最大化个人利益而令他人遭受疼痛电击被描述为“主动伤害他人”;


l  “帮助框架”:最大化个人利益而令他人遭受疼痛电击的选项被描述为“不帮助他人”。


值得注意的是,决策者在这两种框架下所面对的是本质相同的选择,即是否花费自己的5元钱来让他人免受电击。两种框架间唯一的区别在于对结果的描述方式(图1)。


图1 实验设计示意图 (A)伤害框架和帮助框架;(B)试次流程



行为结果发现该范式可以有效诱发框架效应:相比于“帮助框架”, 被试在“伤害框架”下更倾向于做出利他选择。神经活动上,静息态下右侧TPJ的低频振荡振幅(ALFF)与框架效应强度存在显著正相关,单变量分析表明左侧内侧前额叶与基底核(Caudate)之间的功能连接强度与社会性框架效应存在显著相关,多变量机器学习分析显示右侧TPJ与道德网络内部连接可以有效预测社会性框架效应(图2)。


本研究从静息态的研究结果凸显了右侧TPJ在社会性框架效应中的关键作用,且为进一步揭示社会决策中的个体差异提供了神经学证据


图2 静息态结果 

(A)框架效应强度与右侧TPJ的低频振荡振幅值相关;(B)右侧TPJ与道德加工相关脑区构成的局部脑网络内部的功能连接强度(FC)能够有效预测框架效应强度




论文详细信息

《心理学报》中文顶级期刊。心理学院基础心理学系崔芳副教授为论文的第一作者,深圳大学脑疾病与认知神经科学研究中心刘洁助理教授为论文的通讯作者。深圳大学为第一通讯单位。该研究工作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支持。


文章引用:

崔芳, 杨佳苗, 古若雷, 刘洁. (2021). 右侧颞顶联合区及道德加工脑网络的功能连接预测社会性框架效应:来自静息态功能磁共振的证据. 心理学报, 53(1), 55-66.




文字来源 | 心理学院 

图片来源 | 心理学院 

学生责编 | 范钟琪 

初审 | 崔芳 

审核 | 焦璨、周永迪 


扫码关注

深圳大学心理学院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